上海锦医堂中医门诊部

上海锦医堂中医门诊部

这三种中药效果堪比人参

来源:上海锦医堂中医门诊部    发布日期:2016-12-17    免费在线咨询

  健康的身体,包括两个方面,一个主要是我们的身体脏器没有什么疾病,身体的形态发育良好,提醒均匀,而且我们身体的各个系统都具有良好的生理功能,有比较好的身体活动能力和劳动能力,这是身体健康的最基本的要求,第二个是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较强,能够适应各种各样的环境的变化。今天,小编就要带给大家一个特殊的惊喜,这些植物可是“水下人参”的最强代表。

  小苦药

  小苦药,又称绞股蓝,是国家科委在“星火计划”当中名贵中药材的首位,绞股蓝生长在山地林下和水沟旁与山谷阴湿的地方,喜欢荫蔽的环境,通风又透光,绞股蓝有消炎解毒和止咳祛痰的功效。

  小苦药与灵芝搭配煮水或者是泡茶水喝,可以有效的治疗高血压与高血脂、高血糖和脂肪肝等病症,有保肝解毒和降血压、降血脂和降血糖的功效。

  绞股蓝性味苦,性凉,归肺,脾,肾经。主要功效是益气健脾和化痰止咳与清热解毒,主要治疗体虚乏力和白细胞减少的症状,高血脂症,病毒性感言和慢性胃肠炎,慢性气管炎等。

  绞股蓝制成的茶对我们的身体是非常有好处的,绞股蓝茶取材于绞股蓝叶腋部位的嫩芽和龙须,汤色清澈,可以连续冲泡四杯到六杯,汤色也不会减,具有生长点所含营养物质带来的所有保健功能。

  只需要用沸水冲泡十分钟的绞股蓝,长期饮用可以有效的降血脂,防治心血管疾病,调节血糖,促睡眠。

  而且还可以有效的延缓衰老,抗癌,提高免疫力和调节人体生理机能。

  而且经常饮用绞股蓝,可以有效的调节内分泌功能,还能提高人体的应变能力与免疫力,降低胆固醇和转氨酶,有效的一直溃疡,还有缓解紧张的作用。

  除此之外,绞股蓝还有非常明显的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的作用,可以有效的保护血管内壁细胞,阻止脂质在血管壁沉积,也可以有效的抗动脉硬化。

  绞股蓝还有明显的降低血液粘稠度的作用,可以有效的调整血压的功能。

  同时还能防止微血栓形成增加我们身体心肌细胞对于缺氧的耐受力,可以很好的起到保护心肌的作用。




标签: 白萝卜的功效

钟文华

上海锦医堂坐诊

擅长运用中医辩证施治的原则,对各种不孕症及妇科疾病进行确切有效的治疗,在本市和国内中医界有较高…【详细】

萧力维

上海锦医堂坐诊

毕业于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师从中医专家吴中朝教授,在京硕士研究生期间,跟师学习中医知…【详细】

朱显玉

上海锦医堂坐诊

副主任医师 土家族特色中医专家 出生于中医世家,毕业于湖北省中医学院,拥有近50年的中医诊疗经验,…【详细】

劳继英

上海锦医堂坐诊

副主任医师 1975年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3年,从医经验丰富,具有深厚的中医理论、…【详细】

刘爱华

上海锦医堂坐诊

擅长治疗:妇科月经不调、盆腔炎、内分泌失调、青春痘、更年期综合症等。治疗心脑血管病、“三高”症…【详细】

徐惠娟

上海锦医堂坐诊

中医科主任 60年代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现上海中医药大学),从事临床工作近50年,贯通中西医学,对各种…【详细】

朱良玉

上海锦医堂坐诊

主治医师 原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医生 上海雷允上、童涵春堂名老中医 上海中医药学会委员 海派…【详细】

郑国梁

上海锦医堂坐诊

执业医师 毕业于江西中医药大学,跟随江西名老中医叶家瑞先生从事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数十年…【详细】

赵国定

上海锦医堂坐诊

主任医师 原黄浦区中心医院副院长 1969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医疗系,黄浦区领衔特色专科中医心血管专科…【详细】

万健

上海锦医堂坐诊

副主任医师 出身于中医世家,自幼耳濡目染曾祖父衍习下来的祖传秘方,随后考入中医大学,进行系统学…【详细】

问:三种原因可能会早泄

答:导读:早泄一词,很打击男人的自信心,大多数男人认为早泄很没面子。其实它还是一种病,危害甚大。 它不...【详情】

问:别把小儿肠胃炎当肠胃感冒

答:小儿肠胃炎通常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有时也会携带细菌,该疾病通常在10天左右不药而愈,但由于最初几...【详情】

问:生活中急性前列腺炎都有什么危害

答: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男性朋友觉得自己患上了前列腺炎,就很没有面子,失去男性那种尊严,其实,大家千...【详情】

地址:浦东新区张杨北路583号
健康热线:021-38870653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医院地址:浦东新区张杨北路583号(文峰广场往南100米) 无假日门诊
乘车路线:地铁六号线五莲路站下;
公交791,799,815,455,405路张杨北路五莲路站下;
公交大桥四线,716,85,981,783路张杨北路博兴路站下。
沪卫(中医)网复审[2014]第100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