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锦医堂中医门诊部

上海锦医堂中医门诊部

鸡内金善治闭经

来源:上海锦医堂中医门诊部    发布日期:2016-11-17    免费在线咨询
凡是杀过鸡的人都知道,鸡“胃”里有一层金黄色角质内壁,那就是“鸡内金”。将其剥离后,洗净晒干,可入药。药用时,研末生用或炒用。当然,鸭内金、鹅内金也可入药,但效果都不及鸡内金。

  中医学认为,鸡内金的功能主要有三:消食积、止遗尿、化结石。小儿暴食以后,腹部胀满,不思饮食,呕吐腹泻,可以用鸡内金两个,微微妙黄,研成极细末,用开水分5次冲服;小儿遗尿,则可用鸡内金15克、桑螵蛸15克、黄芪15克、牡蛎10克、大枣5克,煎水服,每日1剂,3~5日即可见效;胆结石、膀胱结石,凡是颗粒不大的或泥沙性结石,用开水冲服生鸡内金粉,每次3克,每日3次,不到1个月,便会有显著的效果。不过,如果使用金钱草煎汁冲服,效果会更佳。

  其实,鸡内金还善于治疗女性闭经,这一点许多人并不知晓。清代著名医学家张锡纯在他所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中载有“论鸡内金为治女子干血痨要药”一文。所谓女子干血病,便是一种顽固性的闭经。文中详细阐述了鸡内金治疗闭经的机理,认为使用鸡内金功效在于健脾以助生化之源,使其气血生成旺盛,上注于肺,肺朝百脉,输布周身五脏六腑,下注血海,其血海满盈不溢,自无经闭之虞。其瘀滞不通者,亦可达活血而瘀自去之目的。更神奇的是鸡内金不但能消除脾胃之积,而且无论脏腑经络何处有积,鸡内金皆能消之,故鸡内金治闭经毫无开破之弊。

  根据鸡内金治疗女性闭经的机理,我们可以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而灵活应用。对于闭经时间较长、身体消瘦、面无血色、不思饮食而属脾胃虚弱者,应以党参、白术、茯苓、黄芪、当归、甘草为主,佐以鸡内金,使脾胃健壮,气血充盈,闭经则愈。对于精神抑郁、肝气不舒而引起的闭经,可用柴胡、赤芍、川芎、香附、枳实、川牛膝等行气药,同时服用生鸡内金粉,使气行则血行。对于瘀血阻滞引起的闭经,则可口服生鸡内金粉配以桃仁、红花、熟地黄、当归、川芎、白芍等,疗效甚佳。

  总之,中医治病是讲究辨证施治的,如果不明病因病机,再好的药也无济于事。




标签: 闭经 鸡内 金善治 善治

钟文华

上海锦医堂坐诊

擅长运用中医辩证施治的原则,对各种不孕症及妇科疾病进行确切有效的治疗,在本市和国内中医界有较高…【详细】

萧力维

上海锦医堂坐诊

毕业于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师从中医专家吴中朝教授,在京硕士研究生期间,跟师学习中医知…【详细】

朱显玉

上海锦医堂坐诊

副主任医师 土家族特色中医专家 出生于中医世家,毕业于湖北省中医学院,拥有近50年的中医诊疗经验,…【详细】

劳继英

上海锦医堂坐诊

副主任医师 1975年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3年,从医经验丰富,具有深厚的中医理论、…【详细】

刘爱华

上海锦医堂坐诊

擅长治疗:妇科月经不调、盆腔炎、内分泌失调、青春痘、更年期综合症等。治疗心脑血管病、“三高”症…【详细】

徐惠娟

上海锦医堂坐诊

中医科主任 60年代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现上海中医药大学),从事临床工作近50年,贯通中西医学,对各种…【详细】

朱良玉

上海锦医堂坐诊

主治医师 原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医生 上海雷允上、童涵春堂名老中医 上海中医药学会委员 海派…【详细】

郑国梁

上海锦医堂坐诊

执业医师 毕业于江西中医药大学,跟随江西名老中医叶家瑞先生从事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数十年…【详细】

赵国定

上海锦医堂坐诊

主任医师 原黄浦区中心医院副院长 1969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医疗系,黄浦区领衔特色专科中医心血管专科…【详细】

万健

上海锦医堂坐诊

副主任医师 出身于中医世家,自幼耳濡目染曾祖父衍习下来的祖传秘方,随后考入中医大学,进行系统学…【详细】

问:三种原因可能会早泄

答:导读:早泄一词,很打击男人的自信心,大多数男人认为早泄很没面子。其实它还是一种病,危害甚大。 它不...【详情】

问:别把小儿肠胃炎当肠胃感冒

答:小儿肠胃炎通常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有时也会携带细菌,该疾病通常在10天左右不药而愈,但由于最初几...【详情】

问:生活中急性前列腺炎都有什么危害

答: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男性朋友觉得自己患上了前列腺炎,就很没有面子,失去男性那种尊严,其实,大家千...【详情】

地址:浦东新区张杨北路583号
健康热线:021-38870653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医院地址:浦东新区张杨北路583号(文峰广场往南100米) 无假日门诊
乘车路线:地铁六号线五莲路站下;
公交791,799,815,455,405路张杨北路五莲路站下;
公交大桥四线,716,85,981,783路张杨北路博兴路站下。
沪卫(中医)网复审[2014]第100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