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是最常见的香辛调味料,它被称为天然抗生素,富含大蒜素等多种营养物质和抗氧化剂,它被人熟知的功效大多的就是杀菌抗癌了,但很少人知道这样用大蒜可以美容,下面就中医频道为你介绍这样用大蒜可以美容。
这样用大蒜可以美容
大蒜除了是生活中的调味品,具有杀菌预防疾病等药用功效,注意用法及用量还可以美容,大蒜的5种美容功效大概有下面几种:除皱、祛痘、除妊娠纹、强指甲、防银屑病。
除皱
大蒜里的某些成分,有类似维生素E与维生素C的抗氧化、防衰老特性,有助于保护皮肤免受自由基损伤,其抗皱作用堪比价格不菲的抗衰化学药膏。这个偏方已经在民间广为流传了很久:将三个大蒜瓣捣碎后,涂抹在皮肤皱纹处即可,坚持每天涂,有助于让皮肤恢复青春活力。
大蒜的抗菌属性有助于清洁皮肤,让肤色更好。可以将大蒜瓣切成两半,然后在痘痘上轻揉,坚持几天就可明显见效。
除妊娠纹
大蒜是为数不多的去除妊娠纹的秘方之一。将蒜瓣捣碎取汁,滴入热油中,涂抹在妊娠纹上,坚持两周即可见效。
强健指甲
大蒜不但可以保护皮肤,还可以强健指甲,防止脆裂折断。每天用大蒜瓣切片或捣碎后取汁擦指甲,坚持几周,指甲质地明显改观,强度恢复如初。另外,大蒜去皮切碎或捣烂,再加入陈醋浸泡3~4天,然后涂抹在灰指甲(甲癣)上,每天2~3次,几周后真菌感染症状可明显改善。
防银屑病
蒜瓣数个捣成泥,加熟菜油调匀,外敷在患部,大蒜的抗炎作用对缓解银屑病(俗称牛皮癣)有一定效果。
大蒜虽好,这些食用禁忌要注意:
1、腹泻时忌食蒜。
这是因为病人腹泻时,由于受凉或食用有致疾菌的不洁食物后,引起肠内局部粘膜组织炎性浸润肠壁血管的通透性变异,肠腺体分泌亢进,酿成蛋白质、水盐代谢紊乱,使大量体液渗入肠腔,同时细菌及毒素刺激肠壁,使肠蠕动加快而产生腹泻。这时,整个肠腔均处于“过饱和”的紧张应激状态中,再进食大蒜这一辛辣物,便会更加激惹肠壁,促成血管进一步充血、水肿,使更多的组织液涌入肠内,加重腹泻。
2、忌空腹食蒜,以防引起急性胃炎。
3、忌过量食蒜。
每日成人以吃生蒜二、三瓣,熟蒜四、五瓣即可,小孩减半,多食也无益。
4、忌长期食用大蒜。
大蒜有使肠道变硬的作用,这往往是造成便秘的一个原因,而且能杀死大量的肠内常在菌,由此还能引起某些皮肤病。
5、忌外用,以免造成皮肤皲裂。
6、有些人对大蒜有特殊的反应,因此如食用后有不适感,则应忌食。
大蒜是不是很神奇,既可以成为佳肴的调味品,也可以成为预防疾病的药用食物,更是又便宜又安全的美容品,但是要切记大蒜的用法用量禁忌,否则不但不会有明显的效果,还会危机您的健康。以上便是寻医问药中医频道为你介绍的大蒜这样用可以美容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祝你生活愉快!
擅长运用中医辩证施治的原则,对各种不孕症及妇科疾病进行确切有效的治疗,在本市和国内中医界有较高…【详细】
毕业于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师从中医专家吴中朝教授,在京硕士研究生期间,跟师学习中医知…【详细】
副主任医师 土家族特色中医专家 出生于中医世家,毕业于湖北省中医学院,拥有近50年的中医诊疗经验,…【详细】
副主任医师 1975年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3年,从医经验丰富,具有深厚的中医理论、…【详细】
擅长治疗:妇科月经不调、盆腔炎、内分泌失调、青春痘、更年期综合症等。治疗心脑血管病、“三高”症…【详细】
中医科主任 60年代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现上海中医药大学),从事临床工作近50年,贯通中西医学,对各种…【详细】
主治医师 原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医生 上海雷允上、童涵春堂名老中医 上海中医药学会委员 海派…【详细】
执业医师 毕业于江西中医药大学,跟随江西名老中医叶家瑞先生从事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数十年…【详细】
主任医师 原黄浦区中心医院副院长 1969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医疗系,黄浦区领衔特色专科中医心血管专科…【详细】
副主任医师 出身于中医世家,自幼耳濡目染曾祖父衍习下来的祖传秘方,随后考入中医大学,进行系统学…【详细】
答:导读:早泄一词,很打击男人的自信心,大多数男人认为早泄很没面子。其实它还是一种病,危害甚大。 它不...【详情】
答:小儿肠胃炎通常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有时也会携带细菌,该疾病通常在10天左右不药而愈,但由于最初几...【详情】
答: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男性朋友觉得自己患上了前列腺炎,就很没有面子,失去男性那种尊严,其实,大家千...【详情】
地址:浦东新区张杨北路583号
健康热线:021-38870653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医院地址:浦东新区张杨北路583号(文峰广场往南100米) 无假日门诊
乘车路线:地铁六号线五莲路站下;
公交791,799,815,455,405路张杨北路五莲路站下;
公交大桥四线,716,85,981,783路张杨北路博兴路站下。
沪卫(中医)网复审[2014]第100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