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药为薯蓣科植物薯蓣的块茎,学名薯蓣,以产于河南博爱、沁阳、武陟、温县等地的质量为最佳,习称“怀山药”,是的“四大怀药”之一。山药既是食用的佳蔬,又是常用的中药材。
医生介绍,山药味甘而性平,入脾、肺、肾三经。具有健脾、补肺、固肾、益精等多种功效。其药用历史悠久,始载于《山海经》一书。汉代的第一部本草专著《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补虚、除寒、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之上品。认为山药能“益肾气、健脾胃、止泄泻、化痰涎、润皮毛”则始见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一书。《日华子本草》中有山药“助五脏、强筋骨、长志安神、主治泄精健忘”之说。《药品化义》亦谓:“山药,温补而不骤,微香而不燥,循循有调肺之功,治肺虚久咳,何其稳当。因其味甘气香,用之助脾,治脾虚腹泻,怠情嗜卧,四肢困倦。”近代中医常用山药治疗脾虚久泻、慢性肠炎、肺虚咳喘、慢性胃炎、糖尿病、遗精、遗尿、带下等。在民间也有用山药调理病后及产后体质虚弱,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现代科学分析,山药的特点是含有大量的黏蛋白。黏蛋白是一种多糖蛋白质的混合物,对人体具有特殊的保健作用,能防止脂肪沉积在心血管上,从而保持血管弹性,阻止动脉粥样硬化过早发生。山药可用于减少皮下脂肪堆积,能防止结缔组织的萎缩,预防类风湿关节炎、硬皮病等。许多滋补方剂,如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归脾汤、参苓白术散等中药都含有山药。山药所含的多巴胺,具有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的重要功能。山药中还含有胆碱、16种氨基酸、多酚氧化酶、蛋白质、糖类、维生素、脂肪、淀粉酶等多种成分及碘、钙、铁、磷等人体不可缺少的无机盐和微量元素,是助消化、降血糖之佳品。更值得一提的是,对于现代爱美的女性们而言,山药本身就是一种高营养、低热量的食品,可以放心地多加食用而无发胖的后顾之忧,是一种天然的纤体美食。
山药的服用方法很多,可以“拌”、“炝”、“炒”,又可以“炖”、“焖”、“烤”,是营养配餐、食疗的上好原料。医生建议,如果喜欢长期服用山药的话,还是煮粥为好,既简单易做,又能充分发挥其营养价值。但湿盛中满或有实邪、积滞者禁服。
山药粥
生山药150克,洗净去皮,切成块状。糯米150克,淘洗干净。先用糯米煮粥,半熟时放入山药块,粥熟即可食用。适用于脾虚腹泻、怠情嗜卧、四肢酸懒、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肺虚久咳、肾虚遗精、糖尿病、心悸盗汗以及妇女带下等证。中老年人在春季里食用山药粥,尤为适用。
山药枸杞粥
生山药200克,洗净去皮,切成块状。白米30克,淘洗干净。酸枣仁5克,洗净,稍微捣裂并以棉布袋盛之。枸杞30克,先下山药及酸枣仁布袋熬粥,待粥约七分熟时,加入枸杞,再焖透即成。这款药粥有健脾胃、益肺肾精气、镇定心神,有助眠之功效。
标签:
擅长运用中医辩证施治的原则,对各种不孕症及妇科疾病进行确切有效的治疗,在本市和国内中医界有较高…【详细】
毕业于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师从中医专家吴中朝教授,在京硕士研究生期间,跟师学习中医知…【详细】
副主任医师 土家族特色中医专家 出生于中医世家,毕业于湖北省中医学院,拥有近50年的中医诊疗经验,…【详细】
副主任医师 1975年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3年,从医经验丰富,具有深厚的中医理论、…【详细】
擅长治疗:妇科月经不调、盆腔炎、内分泌失调、青春痘、更年期综合症等。治疗心脑血管病、“三高”症…【详细】
中医科主任 60年代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现上海中医药大学),从事临床工作近50年,贯通中西医学,对各种…【详细】
主治医师 原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医生 上海雷允上、童涵春堂名老中医 上海中医药学会委员 海派…【详细】
执业医师 毕业于江西中医药大学,跟随江西名老中医叶家瑞先生从事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数十年…【详细】
主任医师 原黄浦区中心医院副院长 1969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医疗系,黄浦区领衔特色专科中医心血管专科…【详细】
副主任医师 出身于中医世家,自幼耳濡目染曾祖父衍习下来的祖传秘方,随后考入中医大学,进行系统学…【详细】
答:导读:早泄一词,很打击男人的自信心,大多数男人认为早泄很没面子。其实它还是一种病,危害甚大。 它不...【详情】
答:小儿肠胃炎通常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有时也会携带细菌,该疾病通常在10天左右不药而愈,但由于最初几...【详情】
答: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男性朋友觉得自己患上了前列腺炎,就很没有面子,失去男性那种尊严,其实,大家千...【详情】
地址:浦东新区张杨北路583号
健康热线:021-38870653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医院地址:浦东新区张杨北路583号(文峰广场往南100米) 无假日门诊
乘车路线:地铁六号线五莲路站下;
公交791,799,815,455,405路张杨北路五莲路站下;
公交大桥四线,716,85,981,783路张杨北路博兴路站下。
沪卫(中医)网复审[2014]第100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