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里透红,与众不同”,你是不是也想拥有这样的好肌肤呢?白嫩红润的肌肤是人体健康的标志,内外兼调,你也可以拥有。
药膳食疗美容法
01.黄芪红糖粥
材料:黄芪30克,粳米100克,红糖30克,陈皮6克。
做法:将黄芪洗净切片,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煎煮去渣取汁。将粳米淘洗干净,与陈皮、红糖放入锅中,再倒入黄芪汁,加清水适量,煮至米烂熟即成。
功效:红糖味甘甜,性温润,有润心肺、和中助脾、缓肝气、补血、破瘀之功效;黄芪味甘,性温,有固表止汗、托疮生肌的作用;陈皮味辛、苦,性温,有理气健胃、燥湿化痰的作用。此粥有益气养颜的功效,适用于气血虚弱所致的颜面苍白无华者。
02.红颜汤
材料:大白菜心2个(约半斤),红枣8个,牛奶半杯,鸡蛋1个。
做法:将白菜心洗净,切成约5厘米的长段,用沸水汆过后捞出备用。将红枣放入,加入清水两碗,熬半小时。至余一碗水时,将配料放入,待水沸时再放进白菜心,再沸时打入鸡蛋,用筷子迅速将蛋搅散成蛋花即成。
功效:补血养颜,洁肤润肤。适用于容颜憔悴、肌肤粗糙等症。
03.大枣粥
材料:粳米60克,大枣10枚。
做法:将大枣加入粳米中,煮至粥烂枣熟即可。
功效:大枣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常吃大枣粥,可使人面色红润,神采焕发。
04.美容粥
材料:白米100克,鸡汤1200毫升,川芎3克,当归10克,黄芪5克,红花2克。
做法:清水浸泡大米,当归、川芎、黄芪切成薄片,与红花一起装入小布袋中,将米及装药小布袋一起盛入煮粥的锅内,加鸡汤、适量水,大火煮开,小火煮稠,捞出布袋即成。
功效:粥中加入补气、补血、活血的中药,每日1~2次,趁温热服用,可使女性面部皮肤滋润、细嫩。
05.扁豆粥
材料:白扁豆20克,糯米50克,红糖8克。
做法:将白扁豆洗净,用温水泡胀。糯米洗净,与白扁豆共入砂锅中,加清水,用旺火烧开,改用文火煮熟,待粥变稠时,加红糖服用。
功效:健脾化湿,润肤美颜。夏季食用有解毒的作用。
外敷美白护肤法
01牛奶面膜
准备一小杯鲜奶。用蒸气蒸脸,将化妆棉吸满鲜奶,敷在脸上15分钟左右,取下,用清水将脸上的牛奶洗净。长期坚持,可以使肤色白净。
02鸡蛋蜂蜜面膜
新鲜鸡蛋1个,蜂蜜1小匙,将两者搅和均匀,临睡前用干净软刷子将此膜涂刷在面部,其间可进行按摩,刺激皮肤细胞,促进血液循环。待一段时间风干后,用清水洗净,每周2次为宜。这种面膜还可以用水稀释后搓手,冬季可防治皲裂。
03香蕉面膜
将香蕉去皮捣烂成糊状后敷面,15~20分钟后洗去,长期坚持可使脸部皮肤细嫩、清爽,特别适用于干性或敏感性皮肤的面部美容,效果良好。此方法可使皮肤清爽滑润,并可祛除脸部痤疮及雀斑。1周1次,可软化角质,净白皮肤。
主任医师 原黄浦区中心医院副院长 1969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医疗系,黄浦区领衔特色专科中医心血管专科…【详细】
副主任医师 1975年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3年,从医经验丰富,具有深厚的中医理论、…【详细】
副主任医师 出身于中医世家,自幼耳濡目染曾祖父衍习下来的祖传秘方,随后考入中医大学,进行系统学…【详细】
副主任医师 副研究员 原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内科专家 从事中医与中西医结合内科临床医疗、科研工作…【详细】
主治医师 原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医生 上海雷允上、童涵春堂名老中医 上海中医药学会委员 海派…【详细】
崔继芬,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从事妇科临床工作二十余年,曾在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进修,跟随南京…【详细】
擅长运用中医辩证施治的原则,对各种不孕症及妇科疾病进行确切有效的治疗,在本市和国内中医界有较高…【详细】
自幼从师学医,勤求良训,博采众长,临床经验丰富。以中医理论的五大支柱(砭、针、灸、药和导引按跷…【详细】
1976年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曾任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委员和心病分会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大学临…【详细】
潘鸣,针灸科、疼痛科老中医,内科、皮肤科老中医,1958年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幼深受父辈祖传中医文化熏…【详细】
答:小儿肠胃炎通常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有时也会携带细菌,该疾病通常在10天左右不药而愈,但由于最初几...【详情】
答:现实生活中工作压力大,心理负担重,以及情绪紧张的时候,人们往往容易生病,原因何在?医生认为,这就是...【详情】
答:预防失眠症要注意什么? 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①以清淡而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饮食为宜。 ②参加气功,...【详情】
地址:浦东新区张杨北路583号
咨询电话:021-38870653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医院地址:浦东新区张杨北路583号(文峰广场往南100米) 无假日门诊
乘车路线:地铁六号线五莲路站下;
公交791,799,815,455,405路张杨北路五莲路站下;
公交大桥四线,716,85,981,783路张杨北路博兴路站下。
沪卫(中医)网复审[2014]第100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