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糖排毒美白的缘由:
红糖排毒滋润的这种特殊作用,主要得益于它的天然成分。
研究发现,甘蔗含有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如赖氨酸等,还有苹果酸、柠檬酸等,是合成人体蛋白质、支持新陈代谢,必不可少的基础物质。另外,蔗浆汁、蔗茎中还含有丰富的维他命B1、B2、B6及维他命C等,从蔗浆中提取的“糖蜜”实际上属于一种多糖。蔗浆中含有豆甾醇、苯油甾醇等多种抗氧化天然物质,对于抗衰老具明显作用。
红糖排毒效果显著
也许你曾有这样的经历,小时候顽皮被蜜蜂蛰伤,伤口马上又红又肿,大人会把一些红糖融化后涂在红肿处,不一会儿症状就会减轻。由此可见,红糖具有排毒滋润的作用。具体方法上,直接食用或者制成面膜,用来敷脸和按摩肌肤,也有不错的效果。
推荐一种只需要红糖和蜂蜜就可以制作的面部排毒磨砂膏,立即给你红润面色!
STEP1:将大约一小勺的红糖倒入搅拌碗里。
STEP2:倒入三倍于红糖的蜂蜜,如果自身皮肤细腻,可多添加蜂蜜。
STEP3:搅拌均匀即可,放置五分钟沉淀一下。
完成:上面一层融入了红糖的蜂蜜就是上好排毒活颜磨砂膏啦!敷在湿润的脸上轻轻按摩后冲洗即可。
红糖面膜,美白祛斑
红糖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对肌肤的滋养可是起着很独到的功效哟,这也是时下流行的“红糖美肤法”!
祛斑面膜
将300克红糖放入锅内,加入少量矿泉水,文火煮成黑糊状。待凉后,用其涂擦脸部,5—10分钟后用温水洗净。面膜不仅可使皮肤光滑美丽,还可促进皮肤的新陈代谢。
增白面膜
红糖30克,鲜牛奶(奶粉)适量。将红糖用热水融化,加入鲜牛奶或者是奶粉,30分钟以后用清水洗净,每天一次,连续使用3个月左右可以减少皮肤中的黑色素。
滋润面膜
茶叶所含的营养成分甚多,经常饮茶的人,皮肤显得滋润好看。将红茶和红糖各两汤匙,加水煲煎,以面粉打底调匀敷面,15分钟以后用湿毛巾擦净脸部。每月涂敷一次,一个月后容颜就会变得滋润白皙。
日本美容杂志推荐:红糖养颜法
日本各大美容网站都宣传起了红糖美容的方法。东京女子大学营养学科的柴田教授在《AERA》时尚杂志上撰文指出:“红糖富含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而且容易被吸收,所以经常吃红糖或者用它敷面,可以美白、排毒。”消息一出,日本红糖的价格一路飙升。
日本化妆品市场上已经有了“红糖排毒白滑系列”护肤产品。产品说明中介绍,精炼过的“糖蜜素”能够通过淋巴系统导出皮肤里的过量黑色素,并能对受损细胞进行彻底修护,还原健康细胞。目前日本演艺界有不少明星追捧这种新式护肤品。不过不需要购买什么产品,自己就可制作,做法是:将3大匙红糖放在小锅里加热,待溶化至黏稠的浆状时熄火,冷却到15摄氏度左右后涂抹在洗净的脸上,15—30分钟后清洗掉,每周两次。
主任医师 原黄浦区中心医院副院长 1969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医疗系,黄浦区领衔特色专科中医心血管专科…【详细】
副主任医师 1975年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3年,从医经验丰富,具有深厚的中医理论、…【详细】
副主任医师 出身于中医世家,自幼耳濡目染曾祖父衍习下来的祖传秘方,随后考入中医大学,进行系统学…【详细】
副主任医师 副研究员 原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内科专家 从事中医与中西医结合内科临床医疗、科研工作…【详细】
主治医师 原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医生 上海雷允上、童涵春堂名老中医 上海中医药学会委员 海派…【详细】
崔继芬,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从事妇科临床工作二十余年,曾在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进修,跟随南京…【详细】
擅长运用中医辩证施治的原则,对各种不孕症及妇科疾病进行确切有效的治疗,在本市和国内中医界有较高…【详细】
自幼从师学医,勤求良训,博采众长,临床经验丰富。以中医理论的五大支柱(砭、针、灸、药和导引按跷…【详细】
1976年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曾任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委员和心病分会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大学临…【详细】
潘鸣,针灸科、疼痛科老中医,内科、皮肤科老中医,1958年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幼深受父辈祖传中医文化熏…【详细】
答:小儿肠胃炎通常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有时也会携带细菌,该疾病通常在10天左右不药而愈,但由于最初几...【详情】
答:现实生活中工作压力大,心理负担重,以及情绪紧张的时候,人们往往容易生病,原因何在?医生认为,这就是...【详情】
答:预防失眠症要注意什么? 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①以清淡而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饮食为宜。 ②参加气功,...【详情】
地址:浦东新区张杨北路583号
咨询电话:021-38870653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医院地址:浦东新区张杨北路583号(文峰广场往南100米) 无假日门诊
乘车路线:地铁六号线五莲路站下;
公交791,799,815,455,405路张杨北路五莲路站下;
公交大桥四线,716,85,981,783路张杨北路博兴路站下。
沪卫(中医)网复审[2014]第100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