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白不要死白,要5D瓷白
“恨不得变成卫生纸一样白”这种美白态度早就该踢出美容界了,变白不应该仅仅追求肤色变浅、死白或者发灰的白,而应该是从内到外透出光泽和通透质感的白皙,从透、亮、匀、润、净这五大维度来实现薄如纸、白如玉、明如镜般的5D瓷白效果。
要实现这样的5D瓷白效果,要从科学美白出发,认清我们达不到这5大美白维度的症结源头在哪。肌肤不够“透”,是因为紫外线、UV损伤等缘故;不够“净”,是因为肌肤角质堆积等缘故;不够“亮”,是因为氧化后的自由基在体内游离的缘故;不够“匀”,是因为肌肤保护屏障受损的缘故;不够“润”,是因为干燥缺水、缺乏滋润的缘故。
2、脸色蜡黄有斑点的人群
蜡黄除了黑色素的沉积之外,干燥粗糙的肤质或大油田肤质也会影响肌肤的光泽感和通透感,令肌肤显得蜡黄。这种情况下肌肤的黑色素积累多了,形成色斑。所以在淡斑前,要先把皮肤表面的粗糙和污浊清除掉,让美白淡斑产品顺利直达肌底。
并且这类肤质不止要关注美白淡斑问题,同时亦要关注补水保湿工作。针对这种问题对症下药的美白产品一定要兼顾美白及保湿双重需求,疏通粗糙或泛油的毛孔通道后再美白,对于顽固的斑点有显著效果。
3、肤色暗沉无光泽的人群
紫外线、环境因素、光老化等导致体内产生自由基,会令肤色越来越暗沉无光泽。因缺水导致的粗糙干燥、因老化导致的细纹干纹、因氧化导致的塌陷松弛,以及因敏感或炎症产生的皮屑坑洼等,影响肌肤的平滑程度,肌肤轮廓不够平滑,从而导致肌肤反射光线的分布不均匀。皮肤就会显得暗沉无光泽,没有通透的质感。
有很多美白品仅是改善肤色的深浅,却没有改善黄气、暗沉和通透感,这样就算肤色有变浅,感觉肌肤也是死气沉沉的,没有立体感。其实提升些许透亮就会让你看起来更加白皙,关键在于提升肌肤的水润光滑,全方位的美白。
4、关注美白成分,科学淡斑
烟酰胺:抑制油脂分泌,促进角质更新,加强皮肤屏障,改善毛孔粗大和粗糙肤质,并能滋润肌肤,补水保湿,同时具有抗炎功效。
维生素C衍生物:维生素C成分是美白公认的大功臣,能逐渐将已经形成的黑色素还原成无色的黑色素前质,起到“漂白剂”的作用。但它却是一种极其娇嫩的水溶性维生素成分,怕热、光、氧气、烟等物质,很容易被破坏掉。所以含维生素C活性成分的美白产品要谨慎挑选。
Phlorogine褐藻提取物:能抑制黑色素细胞产生黑色素,增加体内抗氧化系统的活性,并降低皮肤细胞的炎症反应,减淡炎症后的色素沉着。拥有独特的代谢和抗氧化途径,可以对抗氧化应激。
美白淡斑的护肤功课是肌肤白皙的基本保障,我们只有做好了这些护理,肌肤才能美美的。美白不是那么简单而短暂的护理就能拥有的,它需要一个过程,所以你需要坚持哦。
主任医师 原黄浦区中心医院副院长 1969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医疗系,黄浦区领衔特色专科中医心血管专科…【详细】
副主任医师 1975年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3年,从医经验丰富,具有深厚的中医理论、…【详细】
副主任医师 出身于中医世家,自幼耳濡目染曾祖父衍习下来的祖传秘方,随后考入中医大学,进行系统学…【详细】
副主任医师 副研究员 原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内科专家 从事中医与中西医结合内科临床医疗、科研工作…【详细】
主治医师 原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医生 上海雷允上、童涵春堂名老中医 上海中医药学会委员 海派…【详细】
崔继芬,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从事妇科临床工作二十余年,曾在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进修,跟随南京…【详细】
擅长运用中医辩证施治的原则,对各种不孕症及妇科疾病进行确切有效的治疗,在本市和国内中医界有较高…【详细】
自幼从师学医,勤求良训,博采众长,临床经验丰富。以中医理论的五大支柱(砭、针、灸、药和导引按跷…【详细】
1976年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曾任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委员和心病分会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大学临…【详细】
潘鸣,针灸科、疼痛科老中医,内科、皮肤科老中医,1958年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幼深受父辈祖传中医文化熏…【详细】
答:小儿肠胃炎通常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有时也会携带细菌,该疾病通常在10天左右不药而愈,但由于最初几...【详情】
答:现实生活中工作压力大,心理负担重,以及情绪紧张的时候,人们往往容易生病,原因何在?医生认为,这就是...【详情】
答:预防失眠症要注意什么? 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①以清淡而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饮食为宜。 ②参加气功,...【详情】
地址:浦东新区张杨北路583号
咨询电话:021-38870653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医院地址:浦东新区张杨北路583号(文峰广场往南100米) 无假日门诊
乘车路线:地铁六号线五莲路站下;
公交791,799,815,455,405路张杨北路五莲路站下;
公交大桥四线,716,85,981,783路张杨北路博兴路站下。
沪卫(中医)网复审[2014]第100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