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锦医堂中医馆

上海锦医堂中医馆

中医揭秘红糖水7大神奇功效 调经美容祛斑

来源:上海锦医堂中医馆    发布日期:2017-02-13    免费在线咨询

  作用一:调顺月经

  红糖水对妇女月经顺畅也有帮助,可让身体温暖,增加能量,活络气血,加快血液循环,月经也会排得较为顺畅。经后若感觉精神差,气色不好,可以在每天中餐前,喝一杯浓度约20%的红糖水。不适症状较重时则可在晚餐前再加饮一杯,持续一星期即可有效改善。

  作用二:补充能量

  孕妇产后失血多,体力和能量消耗大,在产后的7~10天中若喝一些红糖水,能补充能量、增加血容量,有利于产后体力的恢复,且对产后子宫的收缩、恢复、恶露的排出以及乳汁分泌等,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作用三:温补作用

  有中气不足、食欲不振、营养不良等问题孩童,平日可适量饮用红糖水。受寒腹痛、月经来时易感冒的人,也可用红糖姜汤祛寒。对老年体弱,特别是大病初愈的人,红糖亦有极佳的疗虚进补作用,老人适量吃些红糖还能散瘀活血,利肠通便,缓肝明目。

  作用四:外敷排毒滋润

  红糖水也能用于外敷,同样具有排毒滋润的功效,老一辈的人大多经历过小孩子被蜜蜂蛰了,伤口又红又肿,疼痛难耐,此时父母会取少许浓度较高的红糖水涂抹于红肿处,一会儿疼痛就能减轻,红肿也会逐渐消退。

  作用五:缓解皮肤瘙痒

  春季经常干燥而引起皮肤瘙痒,也可用红糖水洗擦、清洁,可有效地减轻干痒的感觉。

  作用六:美容祛斑

  近年,日本研究人员从中国古方及日本江户时代歌姬常用的“红糖排毒美白疗法”中得到启发,对红糖的天然成分及药理进行分析,发现从红糖中提炼的天然成分用在美白功效方面比时下流行的激光祛斑、果酸、祛斑等方法更具安全性,疗效更彻底。

  作用七:有利于新陈代谢

  红糖中含有的特殊成分“糖蜜”,具有强力的“解毒”功效,能将过量的黑色素从真皮层中导出,通过全身的淋巴组织排出体外,从源头阻止黑色素的生成。另外,红糖中蕴含的胡萝卜素、核黄素、烟酸、氨基酸、葡萄糖等成分对细胞具有强效抗氧化及修护作用,能使皮下细胞排毒后迅速生长。




标签: 美容养颜 红糖水

赵国定

上海锦医堂坐诊

主任医师 原黄浦区中心医院副院长 1969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医疗系,黄浦区领衔特色专科中医心血管专科…【详细】

劳继英

上海锦医堂坐诊

副主任医师 1975年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3年,从医经验丰富,具有深厚的中医理论、…【详细】

万健

上海锦医堂坐诊

副主任医师 出身于中医世家,自幼耳濡目染曾祖父衍习下来的祖传秘方,随后考入中医大学,进行系统学…【详细】

王群

上海锦医堂坐诊

副主任医师 副研究员 原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内科专家 从事中医与中西医结合内科临床医疗、科研工作…【详细】

朱良玉

上海锦医堂坐诊

主治医师 原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医生 上海雷允上、童涵春堂名老中医 上海中医药学会委员 海派…【详细】

崔继芬

上海锦医堂坐诊

崔继芬,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从事妇科临床工作二十余年,曾在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进修,跟随南京…【详细】

钟文华

上海锦医堂坐诊

擅长运用中医辩证施治的原则,对各种不孕症及妇科疾病进行确切有效的治疗,在本市和国内中医界有较高…【详细】

李作生

上海锦医堂坐诊

自幼从师学医,勤求良训,博采众长,临床经验丰富。以中医理论的五大支柱(砭、针、灸、药和导引按跷…【详细】

杨连利

上海锦医堂坐诊

1976年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曾任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委员和心病分会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大学临…【详细】

潘鸣

上海锦医堂坐诊

潘鸣,针灸科、疼痛科老中医,内科、皮肤科老中医,1958年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幼深受父辈祖传中医文化熏…【详细】

问:别把小儿肠胃炎当肠胃感冒

答:小儿肠胃炎通常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有时也会携带细菌,该疾病通常在10天左右不药而愈,但由于最初几...【详情】

问:更年期综合症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答:现实生活中工作压力大,心理负担重,以及情绪紧张的时候,人们往往容易生病,原因何在?医生认为,这就是...【详情】

问:预防失眠症要注意什么?

答:预防失眠症要注意什么? 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①以清淡而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饮食为宜。 ②参加气功,...【详情】

地址:浦东新区张杨北路583号
咨询电话:021-38870653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医院地址:浦东新区张杨北路583号(文峰广场往南100米) 无假日门诊
乘车路线:地铁六号线五莲路站下;
公交791,799,815,455,405路张杨北路五莲路站下;
公交大桥四线,716,85,981,783路张杨北路博兴路站下。
沪卫(中医)网复审[2014]第100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