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锦医堂中医馆

上海锦医堂中医馆

山楂红糖汤 活血化瘀又养颜

来源:上海锦医堂中医馆    发布日期:2017-02-15    免费在线咨询

  杨女士才28岁,两颊上就有了黄褐斑,皮肤粗糙。工作不是很累,但眼睛里红丝却很多,刷牙时牙龈也容易出血。经期正常,经血却颜色偏暗,常有血块,也常常痛经。这些她没放在心上,倒是身上莫名其妙出现的皮肤瘀青,逼得她去医院查了血常规、凝血功能,结果却一切正常。

  杨女士是较典型的血瘀质。血瘀体质常见表现为肤色晦暗,色素沉着,容易出现瘀斑,口唇黯淡,舌黯或有瘀点,舌下络脉紫黯或增粗等,常以长斑、瘀点为特征。血瘀质的人一开始只是感觉不适,有的出现颈肩腰腿疼痛、月经不调等,到医院未必能查出异常,如果不及时调理,时间长了就容易患上慢性头痛、肿瘤、脑卒中、冠心病等严重疾病。对于血瘀质者,教大家记住4句话:年轻心态要保持,清淡饮食多运动,常喝山楂红糖汤,活血化瘀又养颜。

  首先,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中医养生强调内在精神调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气行则血行;避免过度紧张、劳累,避免大怒、惊恐、忧思等不良情绪对气血运行的影响,以免形成血瘀;最好作息规律,睡眠充足,不可过度劳累,以免加重气滞血瘀。其次,在保证足够睡眠的同时,又不可过于安逸,可进行一些促进气血运行的运动项目及保健按摩,可使经络畅通,达到缓解疼痛、稳定情绪、增强体质的作用。血瘀质的人运动不能过猛过激,可选择散步、慢跑、登山、太极拳、舞蹈、瑜伽、八段锦等。再次,饮食上应多吃甘平、甘温及有活血通脉作用的食物,如糙米、黑米、茄子、油菜、韭菜、洋葱、金橘、橙、山楂、桃仁、桃、西柚等,烹煮时也可加入葱、大蒜、生姜、茴香、桂皮、丁香、胡椒等辛温之品调味;少吃甘薯、芋头、蚕豆、栗子等容易胀气的食物,少吃肥腻、太甜、太咸、收涩的食物,不宜吃冷饮或生冷寒凉的食物,避免影响气血运行。最后,推荐一个药膳方———山楂红糖汤。具体做法是:山楂10枚,冲洗干净,去核打碎,放入锅中,加清水250毫升,煮约20分钟,调以红糖进食。山楂能行气散瘀,红糖益气补血、活血化淤,常服此方对血瘀质人群很有益处。




标签: 美容养颜 中医美容

赵国定

上海锦医堂坐诊

主任医师 原黄浦区中心医院副院长 1969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医疗系,黄浦区领衔特色专科中医心血管专科…【详细】

劳继英

上海锦医堂坐诊

副主任医师 1975年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3年,从医经验丰富,具有深厚的中医理论、…【详细】

万健

上海锦医堂坐诊

副主任医师 出身于中医世家,自幼耳濡目染曾祖父衍习下来的祖传秘方,随后考入中医大学,进行系统学…【详细】

王群

上海锦医堂坐诊

副主任医师 副研究员 原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内科专家 从事中医与中西医结合内科临床医疗、科研工作…【详细】

朱良玉

上海锦医堂坐诊

主治医师 原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医生 上海雷允上、童涵春堂名老中医 上海中医药学会委员 海派…【详细】

崔继芬

上海锦医堂坐诊

崔继芬,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从事妇科临床工作二十余年,曾在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进修,跟随南京…【详细】

钟文华

上海锦医堂坐诊

擅长运用中医辩证施治的原则,对各种不孕症及妇科疾病进行确切有效的治疗,在本市和国内中医界有较高…【详细】

李作生

上海锦医堂坐诊

自幼从师学医,勤求良训,博采众长,临床经验丰富。以中医理论的五大支柱(砭、针、灸、药和导引按跷…【详细】

杨连利

上海锦医堂坐诊

1976年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曾任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委员和心病分会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大学临…【详细】

潘鸣

上海锦医堂坐诊

潘鸣,针灸科、疼痛科老中医,内科、皮肤科老中医,1958年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幼深受父辈祖传中医文化熏…【详细】

问:别把小儿肠胃炎当肠胃感冒

答:小儿肠胃炎通常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有时也会携带细菌,该疾病通常在10天左右不药而愈,但由于最初几...【详情】

问:更年期综合症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答:现实生活中工作压力大,心理负担重,以及情绪紧张的时候,人们往往容易生病,原因何在?医生认为,这就是...【详情】

问:预防失眠症要注意什么?

答:预防失眠症要注意什么? 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①以清淡而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饮食为宜。 ②参加气功,...【详情】

地址:浦东新区张杨北路583号
咨询电话:021-38870653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医院地址:浦东新区张杨北路583号(文峰广场往南100米) 无假日门诊
乘车路线:地铁六号线五莲路站下;
公交791,799,815,455,405路张杨北路五莲路站下;
公交大桥四线,716,85,981,783路张杨北路博兴路站下。
沪卫(中医)网复审[2014]第100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