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锦医堂中医馆

上海锦医堂中医馆

中医3个抗衰老食疗秘方

来源:上海锦医堂中医馆    发布日期:2017-02-20    免费在线咨询

  ■抗衰老推荐食疗

  ●方1、二精粥

  原料:黄精10克,枸杞子10克,50克小米。

  用法:黄精用清水浸,洗净加盖蒸至黑色,切成小块。把黄精小块加入小米中同熬成粥,再加入枸杞子,煮1-2分钟即可。

  功效:黄精性平,补诸虚,填精髓;枸杞子性平,补肝肾,益精气;二精粥有补精血、益肾气的作用。

  ●方2、人参粉

  原料:人参粉3克。

  用法:先用开水冲泡鲜桔皮10克或陈皮3克,再用此水送服人参粉,每次1.5克,一日2次。

  功效:人参性微寒,补五脏,安精神,益元气,通血脉;陈皮性温,理气化痰,燥湿运脾,使人参补而不滞,易于吸收。

  提示:人参的主要成分是人参皂甙、多种氨基酸、糖类、人参酸、维生素等,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加蛋白质的合成,抑制癌细胞生长。对雄性、雌性动物,都具有性腺激素和促性腺激素样作用。能延长人胚肺成纤维细胞的寿命。但感冒发热时不宜服用。

  ●方3、参乌茶

  原料:丹参10克,制首乌10克。

  用法:先用水将丹参冲洗干净,再用纱布吸干水分,放入瓷碗中和米饭一同蒸煮,然后取出丹参阴干保存;取加工过的丹参和制首乌一起放入保温杯中,以沸水冲泡30分钟,代茶饮。

  功效:丹参性微寒,加工后转为平而滋润,养血活血;制首乌性微温,补肾固精,养血益肝。参乌茶有补精血,益肝肾作用。

  ×延缓衰老误区×

  ●误区1:过分依赖保健品促使衰老的原因和机制是复杂的,人们必须通过综合性的措施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即顺天避邪,节食养性,动而中和,葆精爱气,防微培元。这二十字诀是我们对古今养生经验的概括。合理使用保健品和药物仅是防微培元的措施之一,而养性即精神保养的重要性应居首位。

  ●误区2:迷信珍品,轻信广告目前市场上各种保健品、营养液、保健器材层出不穷,有些人盲目跟风,甚至认为“越贵越好,便宜无好货”。实际上,无论何种方法都要因人、因地、因时而异,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




标签: 美容养颜 中医美容

赵国定

上海锦医堂坐诊

主任医师 原黄浦区中心医院副院长 1969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医疗系,黄浦区领衔特色专科中医心血管专科…【详细】

劳继英

上海锦医堂坐诊

副主任医师 1975年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3年,从医经验丰富,具有深厚的中医理论、…【详细】

万健

上海锦医堂坐诊

副主任医师 出身于中医世家,自幼耳濡目染曾祖父衍习下来的祖传秘方,随后考入中医大学,进行系统学…【详细】

王群

上海锦医堂坐诊

副主任医师 副研究员 原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内科专家 从事中医与中西医结合内科临床医疗、科研工作…【详细】

朱良玉

上海锦医堂坐诊

主治医师 原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医生 上海雷允上、童涵春堂名老中医 上海中医药学会委员 海派…【详细】

崔继芬

上海锦医堂坐诊

崔继芬,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从事妇科临床工作二十余年,曾在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进修,跟随南京…【详细】

钟文华

上海锦医堂坐诊

擅长运用中医辩证施治的原则,对各种不孕症及妇科疾病进行确切有效的治疗,在本市和国内中医界有较高…【详细】

李作生

上海锦医堂坐诊

自幼从师学医,勤求良训,博采众长,临床经验丰富。以中医理论的五大支柱(砭、针、灸、药和导引按跷…【详细】

杨连利

上海锦医堂坐诊

1976年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曾任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委员和心病分会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大学临…【详细】

潘鸣

上海锦医堂坐诊

潘鸣,针灸科、疼痛科老中医,内科、皮肤科老中医,1958年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幼深受父辈祖传中医文化熏…【详细】

问:别把小儿肠胃炎当肠胃感冒

答:小儿肠胃炎通常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有时也会携带细菌,该疾病通常在10天左右不药而愈,但由于最初几...【详情】

问:更年期综合症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答:现实生活中工作压力大,心理负担重,以及情绪紧张的时候,人们往往容易生病,原因何在?医生认为,这就是...【详情】

问:预防失眠症要注意什么?

答:预防失眠症要注意什么? 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①以清淡而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饮食为宜。 ②参加气功,...【详情】

地址:浦东新区张杨北路583号
咨询电话:021-38870653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医院地址:浦东新区张杨北路583号(文峰广场往南100米) 无假日门诊
乘车路线:地铁六号线五莲路站下;
公交791,799,815,455,405路张杨北路五莲路站下;
公交大桥四线,716,85,981,783路张杨北路博兴路站下。
沪卫(中医)网复审[2014]第100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