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为大家推荐几款补血养颜食谱,爱美的你还在等什么?
一、补血养颜汤
1、沙参玉竹猪皮汤
材料:沙参30克、玉竹15克、陈皮3克、新鲜猪皮250克、食盐少许。
制作:
1、先将猪皮表面的毛刮净,置于沸水中焯5分钟,捞出切成粗条状备用。
2、沙参、玉竹、陈皮洗净。陈皮并切成细丝状,沙参折断成约3厘米长。
3、加进适量清水,先用武火煮沸,改用文火煲2小时,调味即可。
功效:本汤有润泽肌肤的作用。
2、百合银耳红枣汤
材料:百合,银耳,红枣,冰糖
制作:
1、先把银耳放入温水中浸泡发,去掉底部硬块,洗干净,撕小朵备用。
2、再把红枣洗干净,放入温水中浸泡,百合洗干净备用,在锅里放入百合,再加入适量清水煮开,再用小火煮十分钟。
3、然后放入银耳煮开,再用小火继续煮半小时,再放入红枣连浸泡的水一起倒入锅里,继续煮十五分钟,然后放入冰糖煮至融化即可。
功效:滋阴润肺,而且还能补气补血,女性们常喝不但能滋润肌肤,还能红润脸色哦。
3、猪肝清煲姜丝汤
材料:猪肝、姜丝、香油
做法:
1、挑选颜色较浅的猪肝,切成小方块状、姜丝少许。
2、将香油加热后放入姜丝、猪肝,将猪肝炒至外表变色出锅。
3、锅内加水煮开,放入猪肝煮至熟透即可。
功效:猪肝本来就是补血的,而姜丝也有去寒的功效,二者结合相得益彰。
二、补血养颜食谱
1、当归红枣排骨
材料:排骨一根,枸杞,红枣12枚,当归4片
做法:
1、排焯水,洗净血水放入沙锅加入枸杞红枣当归,葱,姜片,大火烧开
2、再小火炖至排骨苏烂,盐,鸡精调味即可。
3、以上几种食材配在一起炖煮,就能收到滋阴润燥,养颜护肤的辅助作用。
2、人参炖竹丝鸡(乌鸡)
材料:乌鸡一只,人参25克,当归15克,黄芪50克,红枣8个,生姜一片。
做法:
1、先将人参、当归、黄芪、红枣、生姜洗净,鸡洗净切块
2、再把全部料放入炖盅内,加滚水盖好,隔水文火炖三小时,调味即可食用。
功效:平补气血,养颜黑发。
3、玄胡益母草煮鸡蛋
材料:玄胡20克、益母草50克、鸡蛋2个
做法:
1、将以上材料加水同煮,待鸡蛋熟后去壳
2、再放回锅中煮20分钟左右即可饮汤,吃鸡蛋。
功效:鸡蛋具有滋阴养血的作用;益母草可起到抗痛经、活血化淤的作用
三、补血养颜甜品
1、莲藕栗子甜汤
材料:莲藕,栗子等。
此汤功效:可止烦燥口渴,食欲不振,益气补脾。
莲藕:生藕性寒。能生津凉血;熟藕性温,能补脾益血。藕节可以止血,将鲜藕捣汁用开水冲服,能防治急性肠胃炎。若鼻出血,直接饮用鲜藕汁可止血。具有益胃健脾,养血补益,生肌,止泻功效。
栗子: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止血,益气补脾。
小编就向大家推荐几款补血养颜食谱,让你吃出白里透红好气色。
主任医师 原黄浦区中心医院副院长 1969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医疗系,黄浦区领衔特色专科中医心血管专科…【详细】
副主任医师 1975年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3年,从医经验丰富,具有深厚的中医理论、…【详细】
副主任医师 出身于中医世家,自幼耳濡目染曾祖父衍习下来的祖传秘方,随后考入中医大学,进行系统学…【详细】
副主任医师 副研究员 原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内科专家 从事中医与中西医结合内科临床医疗、科研工作…【详细】
主治医师 原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医生 上海雷允上、童涵春堂名老中医 上海中医药学会委员 海派…【详细】
崔继芬,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从事妇科临床工作二十余年,曾在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进修,跟随南京…【详细】
擅长运用中医辩证施治的原则,对各种不孕症及妇科疾病进行确切有效的治疗,在本市和国内中医界有较高…【详细】
自幼从师学医,勤求良训,博采众长,临床经验丰富。以中医理论的五大支柱(砭、针、灸、药和导引按跷…【详细】
1976年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曾任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委员和心病分会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大学临…【详细】
潘鸣,针灸科、疼痛科老中医,内科、皮肤科老中医,1958年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幼深受父辈祖传中医文化熏…【详细】
答:小儿肠胃炎通常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有时也会携带细菌,该疾病通常在10天左右不药而愈,但由于最初几...【详情】
答:现实生活中工作压力大,心理负担重,以及情绪紧张的时候,人们往往容易生病,原因何在?医生认为,这就是...【详情】
答:预防失眠症要注意什么? 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①以清淡而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饮食为宜。 ②参加气功,...【详情】
地址:浦东新区张杨北路583号
咨询电话:021-38870653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医院地址:浦东新区张杨北路583号(文峰广场往南100米) 无假日门诊
乘车路线:地铁六号线五莲路站下;
公交791,799,815,455,405路张杨北路五莲路站下;
公交大桥四线,716,85,981,783路张杨北路博兴路站下。
沪卫(中医)网复审[2014]第100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