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锦医堂中医馆

上海锦医堂中医馆

泡药酒的一些小方法 帮助我们泡得更健康

来源:上海锦医堂中医馆    发布日期:2016-11-16    免费在线咨询

  选用药物需谨慎

  泡药酒,首先要选好药物,药物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大相径庭,患者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单独配制。

  对于风湿疾病的患者,应选择一些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的药物,比如蕲蛇、乌蛇等搜风走络的蛇类药,五加皮、羌活、独活、桑寄生等祛风胜湿的植物药物,还可加一些川芎、当归、红花等活血的药物。

  不同的人体质不同,选用的药物也要谨慎,一些药物也需要适当加减,所以建议在泡制药酒前向专业的临床药师咨询,调配自己独特的方案。

  白酒度数50―60度为宜

  除了药物,选酒也有讲究。泡制药物的白酒度数不能太低,否则达不到将药物中的成分充分溶解的目的;度数太高的白酒又会刺激消化道,导致胃肠道溃疡的风险。所以白酒度数最好在50―60度之间。虽然不一定非要选择昂贵的名牌白酒,但是最好选择一些知名品牌,以保证酒的质量。

  配制药酒的中草药最好切成薄片或打成颗粒状,放于干净的布袋里,浸入酒中。泡酒容器一般选择玻璃瓶或陶瓷质地的,不能使用金属器皿。一般药材与白酒比例为1:5以上。将口封严,每天摇动数次,以使药物的有效成分充分析出,浸泡半月以后即可饮用。

  饮用药酒有禁忌

  药酒虽好,但并非人人皆宜。对酒有禁忌的人不能饮用,包括病情严重的、发烧或疾病急性期的病人,尤其是患有出血性疾病、发炎、呼吸器官疾病、支气管炎、溃疡、肺结核、口腔炎等病人。冠心病、高血压、肝硬化、糖尿病等需要忌酒的慢性疾病患者也应禁服,而一些年老体弱的人群也要谨慎服用。

  尽管药酒就能够祛风散寒,缓解关节疼痛等症状,但饮酒不可过量,最好每天10―50毫升。

  药酒只能作为慢性疾病的辅助治疗,而不能代替正规治疗,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必须要接受医院的正规治疗。

  药酒不是我们能够经常依赖的东西,我们需要有这样的认知才好。而且对于泡药酒的一些细节我们也要充分注意,如果我们泡出来的药酒对我们的身体没有什么好的影响的话,那么就等于是白用功了。




标签: 泡药酒 白酒度数

赵国定

上海锦医堂坐诊

主任医师 原黄浦区中心医院副院长 1969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医疗系,黄浦区领衔特色专科中医心血管专科…【详细】

劳继英

上海锦医堂坐诊

副主任医师 1975年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3年,从医经验丰富,具有深厚的中医理论、…【详细】

万健

上海锦医堂坐诊

副主任医师 出身于中医世家,自幼耳濡目染曾祖父衍习下来的祖传秘方,随后考入中医大学,进行系统学…【详细】

王群

上海锦医堂坐诊

副主任医师 副研究员 原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内科专家 从事中医与中西医结合内科临床医疗、科研工作…【详细】

朱良玉

上海锦医堂坐诊

主治医师 原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医生 上海雷允上、童涵春堂名老中医 上海中医药学会委员 海派…【详细】

崔继芬

上海锦医堂坐诊

崔继芬,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从事妇科临床工作二十余年,曾在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进修,跟随南京…【详细】

钟文华

上海锦医堂坐诊

擅长运用中医辩证施治的原则,对各种不孕症及妇科疾病进行确切有效的治疗,在本市和国内中医界有较高…【详细】

李作生

上海锦医堂坐诊

自幼从师学医,勤求良训,博采众长,临床经验丰富。以中医理论的五大支柱(砭、针、灸、药和导引按跷…【详细】

杨连利

上海锦医堂坐诊

1976年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曾任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委员和心病分会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大学临…【详细】

潘鸣

上海锦医堂坐诊

潘鸣,针灸科、疼痛科老中医,内科、皮肤科老中医,1958年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幼深受父辈祖传中医文化熏…【详细】

问:别把小儿肠胃炎当肠胃感冒

答:小儿肠胃炎通常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有时也会携带细菌,该疾病通常在10天左右不药而愈,但由于最初几...【详情】

问:更年期综合症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答:现实生活中工作压力大,心理负担重,以及情绪紧张的时候,人们往往容易生病,原因何在?医生认为,这就是...【详情】

问:预防失眠症要注意什么?

答:预防失眠症要注意什么? 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①以清淡而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饮食为宜。 ②参加气功,...【详情】

地址:浦东新区张杨北路583号
咨询电话:021-38870653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医院地址:浦东新区张杨北路583号(文峰广场往南100米) 无假日门诊
乘车路线:地铁六号线五莲路站下;
公交791,799,815,455,405路张杨北路五莲路站下;
公交大桥四线,716,85,981,783路张杨北路博兴路站下。
沪卫(中医)网复审[2014]第100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