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锦医堂中医馆

上海锦医堂中医馆

更年期女人的表现 四种调养方法改善更年期症状

来源:上海锦医堂中医馆    发布日期:2016-11-19    免费在线咨询

  更年期是女性生理发育和退化的一个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她们的生理和心理都会出现巨大的转变。

  更年期的女人有什么表现

  潮热。潮热是常见的女性在更年期遭遇的症状。它没有任何的预兆,也没有任何的诱因,在它发作的时候往往从胸部往上的面部和往下双上肢蔓延。心慌、出汗都是其伴随性的症状。而这一切的始发原因都是雌性激素在更年期的分泌量的减少,导致女性体内雌性激素缺乏,血管收缩受到影响。

  心悸。更年期的女性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往往一点点的风吹草动都会让她们心慌,就像做贼心虚一样,很不是滋味儿。并且这个心慌的要持续哼唱一段时间才能够逐渐平静。心慌心悸是更年期女性常见的症状。

  腰酸背痛。腰酸背痛可不是劳作过度人士专有的毛病,对于更年期的女性来说,这往往就是骨质疏松的早期症状,多是竖脊肌持续紧张的结果。在重力的作用下,弯腰驼背似乎能够让身体舒服一些,但是由于生活原因,却需要挺直脊背,由此脊椎则不得不持续紧张,而常常腰酸背痛。

  女性更年期的四种调养方法

  1、药物调养

  前面提到,更年期综合症中医治疗讲究辨证施治,因此十分注重对症用药。治疗时,医生根据患者的不同的发病机理和症状表现,使用不同的药物,真正做到药到病除。

  2、心理调养

  更年期综合症中医治疗在药物调养的同时,十分注重心理调养的作用。首先应该让患者明确,更年期是一个正常的生理变化过程,不必过分焦虑,从而解除思想负担,保持乐观情绪。

  3、针灸调养

  在运用药物和心理进行调养的同时,更年期综合症中医治疗还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用其他的方法进行调养,比较常用的就是针灸调养,如针刺法、耳穴压丸法等。

  4、日常调养

  医生指出,更年期综合症中医治疗还特别注意日常生活的自我调理,如规律起居、饮食调整等。患者应保持生活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坚持体育锻炼,加强饮食调理等。




标签: 更年期症状 更年期女人 调养方法

赵国定

上海锦医堂坐诊

主任医师 原黄浦区中心医院副院长 1969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医疗系,黄浦区领衔特色专科中医心血管专科…【详细】

劳继英

上海锦医堂坐诊

副主任医师 1975年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3年,从医经验丰富,具有深厚的中医理论、…【详细】

万健

上海锦医堂坐诊

副主任医师 出身于中医世家,自幼耳濡目染曾祖父衍习下来的祖传秘方,随后考入中医大学,进行系统学…【详细】

王群

上海锦医堂坐诊

副主任医师 副研究员 原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内科专家 从事中医与中西医结合内科临床医疗、科研工作…【详细】

朱良玉

上海锦医堂坐诊

主治医师 原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医生 上海雷允上、童涵春堂名老中医 上海中医药学会委员 海派…【详细】

崔继芬

上海锦医堂坐诊

崔继芬,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从事妇科临床工作二十余年,曾在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进修,跟随南京…【详细】

钟文华

上海锦医堂坐诊

擅长运用中医辩证施治的原则,对各种不孕症及妇科疾病进行确切有效的治疗,在本市和国内中医界有较高…【详细】

李作生

上海锦医堂坐诊

自幼从师学医,勤求良训,博采众长,临床经验丰富。以中医理论的五大支柱(砭、针、灸、药和导引按跷…【详细】

杨连利

上海锦医堂坐诊

1976年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曾任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委员和心病分会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大学临…【详细】

潘鸣

上海锦医堂坐诊

潘鸣,针灸科、疼痛科老中医,内科、皮肤科老中医,1958年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幼深受父辈祖传中医文化熏…【详细】

问:别把小儿肠胃炎当肠胃感冒

答:小儿肠胃炎通常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有时也会携带细菌,该疾病通常在10天左右不药而愈,但由于最初几...【详情】

问:更年期综合症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答:现实生活中工作压力大,心理负担重,以及情绪紧张的时候,人们往往容易生病,原因何在?医生认为,这就是...【详情】

问:预防失眠症要注意什么?

答:预防失眠症要注意什么? 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①以清淡而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饮食为宜。 ②参加气功,...【详情】

地址:浦东新区张杨北路583号
咨询电话:021-38870653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医院地址:浦东新区张杨北路583号(文峰广场往南100米) 无假日门诊
乘车路线:地铁六号线五莲路站下;
公交791,799,815,455,405路张杨北路五莲路站下;
公交大桥四线,716,85,981,783路张杨北路博兴路站下。
沪卫(中医)网复审[2014]第100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