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锦医堂中医门诊部

上海锦医堂中医门诊部

秋冬季节女人如何补肾

来源:上海锦医堂中医门诊部      免费在线咨询

  肾是女人美丽与健康的发源地。如果肾虚了,就会出现一系列衰老的现象。青春期肾虚可初潮延迟,月经稀少;成年期则不孕不育、性欲淡漠,提前绝经;更年期易发生骨质疏松、心脏病变等。肾虚,让女人不再美丽,眼睛不再明亮,让各种女性生理问题提前报到,干燥综合征趁“虚”而入。

  秋冬季节,不少女性脸色逐渐暗黄,秀发严重脱落,早起双眼浮肿……这许多的问题无不在警告你,要补肾了!而现在这个季节正是“补肾”的好时机,小编将带领大家在美食中寻找补肾的良药,让你吃出人面桃花来。

  补肾之果——栗子

  中医把栗子列为药用上品,认为能补肾活血、益气厚胃,可与人参、黄芪、当归媲美,尤其对肾虚有良好疗效,故称“肾之果”。久服可增强体质、祛病延年。栗子以风干为佳,一次服食不宜过多,栗子含糖量较高,糖尿病患者不宜多食。如治腰腿病,需生食,细嚼,连液慢咽。栗子与白果一同炖煮,再加百合,更是秋季补益的佳品。

  补肾益气的妙方——松子

  松子,性平,味甘。具有补肾益气、养血润肠、滑肠通便、润肺止咳等作用。松子以炒食、煮食为主,不论年老年少,皆可食用。松子内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常食松子,可以强身健体,特别对老年体弱、腰痛、便秘、眩晕、小儿生长发育迟缓均有补肾益气、养血润肠、滋补健身的作用。

  如何补肾养血——吃黑色食品

  黑米:性味甘温,有益气补血、暖胃健脾、滋补肝肾、缩小便、止咳喘等作用,特别适合脾胃虚弱、体虚乏力、贫血失血、心悸气短、咳嗽喘逆、小便频等患者食用。黑米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淀粉、脂肪、多种维生素及钙、磷、铁、镁、锌等矿物质和天然黑色素,是谷类食物中的佼佼者。

  黑豆:味甘性平,有补肾强身、活血利水、解毒的功效,特别适合肾虚者食用。黑豆制成的豆浆、豆腐等豆制品,也是肾虚所致的须发早白、脱发患者的冬季食疗佳品。

  黑芝麻:性味甘平,具有滋养肝肾、养血润燥的作用。黑芝麻含蛋白质、脂肪、多种维生素、多种氨基酸及钙、磷、铁等微量元素,有延缓衰老的作用。




标签: 如何 女人 补肾 秋冬 季节

张丽朵

上海锦医堂坐诊

张丽朵(坐诊时间:隔周周二上午) 副主任医师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详细】

张彤

上海锦医堂坐诊

张彤( 坐诊时间:隔周周三上午 ) 副主任医师 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药学术思想继承人 师承上海市名中医叶…【详细】

胡建东

上海锦医堂坐诊

胡建东,主任医师、中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分会委员,师从上海市名…【详细】

孙卓君

上海锦医堂坐诊

孙卓君,上海市名中医教授、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原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妇科主任。擅长:…【详细】

徐琴

上海锦医堂坐诊

徐勤 副主任医师 原上海市中医医院大内科(退休) 早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师承众多中医名家,临床近五…【详细】

张本瑞

上海锦医堂坐诊

张本瑞(坐诊时间:每周四下午) 副教授 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详细】

程珂兰

上海锦医堂坐诊

程珂兰,副主任医师,原上海东方医院(南院)中医科主任。擅长:各类肿瘤疾病的治疗及术后的调理、消化…【详细】

隋淑芬

上海锦医堂坐诊

毕业于长春中医学院,曾参加吉林省全科医师培训学习并获得合格证书,曾进修于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详细】

陈元

上海锦医堂坐诊

陈元,副主任医师,师从全国名老中医唐汉钧教授,全国名中医工作室成员。从事中医临床工作20余年,对…【详细】

许朝霞

上海锦医堂坐诊

许朝霞,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擅长:哮喘、支气管炎、鼻炎、肺结节及月经不调、不孕不育…【详细】

问:三种原因可能会早泄

答:导读:早泄一词,很打击男人的自信心,大多数男人认为早泄很没面子。其实它还是一种病,危害甚大。 它不...【详情】

问:生活中急性前列腺炎都有什么危害

答: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男性朋友觉得自己患上了前列腺炎,就很没有面子,失去男性那种尊严,其实,大家千...【详情】

问:别把小儿肠胃炎当肠胃感冒

答:小儿肠胃炎通常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有时也会携带细菌,该疾病通常在10天左右不药而愈,但由于最初几...【详情】

地址:浦东新区张杨北路583号
健康热线:021-38870653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医院地址:浦东新区张杨北路583号(文峰广场往南100米) 无假日门诊
乘车路线:地铁六号线五莲路站下;
公交791,799,815,455,405路张杨北路五莲路站下;
公交大桥四线,716,85,981,783路张杨北路博兴路站下。
沪卫(中医)网复审[2014]第100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