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为女性朋友推荐四款补气补血的药酒,在寒冷冬季,喝点儿小酒,不但能暖身驱寒,还可以补气补血,让你由内到外偷着红润。
女人气血不足,不但影响容貌,还会影响健康,因而补血很重要。
阿胶酒———补血润燥
阿胶有很好的补血、止血、滋阴润燥的功效,也是女性强身健体、美容养颜的最佳补品之一。
对于月经不调的女性尤其适合服用阿胶,血虚者可用阿胶补益,血多者用阿胶来固摄,血少者用来行血。另外,有理论还认为,阿胶富含蛋白质降解成分,通过补血起到滋润皮肤的作用,有利于皮肤的保健,服用后会使面色红润,肌肤细嫩、有光泽、弹性好,而且有一定的祛斑效果,所以也用以护肤养颜。
每天可用25毫升的黄酒,放3-9克阿胶于酒中,炖热烊化即可饮用,可分早晚两次饮用。
玫瑰酒———舒肝解郁
玫瑰花具有行气解郁、疏肝和胃、活血止痛的功能。不少女性朋友常常为了脸上的雀斑、黄褐斑苦恼,这类病症往往多见肝郁气滞,伴随有胸胁胀痛,月经不调,或伴有胸闷、气滞、喜欢叹气、抑郁等。另外很多女性都会遇到乳腺增生等乳腺疾病的困扰,而乳腺疾病与肝气郁结有关。这些病症都适合喝玫瑰花泡酒。
玫瑰酒的制作方法很简单,取鲜玫瑰花350克,黄酒1500毫升,将玫瑰花泡在酒中,由于玫瑰花瓣很薄,其成分极易渗透出来,浸泡几天就可以喝了。其功效相对温和。
四物酒———补血调经
很多女性对“四物汤”并不陌生,它以当归、熟地、川芎、白芍为“四大主角”,是中医药典中补血调经的经典药方,除了用它煎饮外,也可以用来泡酒。很多女性由于血虚而容易痛经,面色萎黄缺少红润,冬季容易手脚冰冷,都是可以用这四种药材来泡酒喝。坚持饮用可以活血化淤、排出血块,减轻月经期间的疼痛感,改善贫血状况,让手脚不再冰冷。气血顺畅了脸色自然就红润,肌肤更光滑,看起来会年轻好几岁!
四物酒的制作方法是,用1000毫升黄酒或白酒,当归、熟地、川芎、白芍各50克,泡一个月后即可饮用。
四君子酒———补气健脾
以党参、炒白术、茯苓、炙甘草为主角的“四君子汤”也是药典中的经典药方,其主要功效是益气健脾。都市女性由于工作压力大,经常熬夜,很多人存在气虚问题,工作到下午就会感到很疲倦,说话中气不足,胃口也不好,饭量很小,大便也不易成形。用“四君子”可以煎饮,也可以泡酒。对女性面色苍白、脾胃虚弱都会有明显改善。
四君子酒的制作方法是,用1000毫升黄酒或白酒,党参60克、炒白术60克、茯苓60克、炙甘草30克四种药材,泡一个月后即可饮用。
经期还能喝药酒吗?
女性月经期时,最好不要喝,特别是活血补气的药酒会带来月经量过多的问题。此外,感冒、发热、咽喉痛及气管炎等,均应停服。另外,高血压、心脏病、肝脏病、严重胃病患者也应慎用。
主任医师 原黄浦区中心医院副院长 1969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医疗系,黄浦区领衔特色专科中医心血管专科…【详细】
副主任医师 1975年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3年,从医经验丰富,具有深厚的中医理论、…【详细】
副主任医师 出身于中医世家,自幼耳濡目染曾祖父衍习下来的祖传秘方,随后考入中医大学,进行系统学…【详细】
副主任医师 副研究员 原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内科专家 从事中医与中西医结合内科临床医疗、科研工作…【详细】
主治医师 原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医生 上海雷允上、童涵春堂名老中医 上海中医药学会委员 海派…【详细】
崔继芬,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从事妇科临床工作二十余年,曾在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进修,跟随南京…【详细】
擅长运用中医辩证施治的原则,对各种不孕症及妇科疾病进行确切有效的治疗,在本市和国内中医界有较高…【详细】
自幼从师学医,勤求良训,博采众长,临床经验丰富。以中医理论的五大支柱(砭、针、灸、药和导引按跷…【详细】
1976年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曾任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委员和心病分会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大学临…【详细】
潘鸣,针灸科、疼痛科老中医,内科、皮肤科老中医,1958年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幼深受父辈祖传中医文化熏…【详细】
答:小儿肠胃炎通常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有时也会携带细菌,该疾病通常在10天左右不药而愈,但由于最初几...【详情】
答:现实生活中工作压力大,心理负担重,以及情绪紧张的时候,人们往往容易生病,原因何在?医生认为,这就是...【详情】
答:预防失眠症要注意什么? 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①以清淡而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饮食为宜。 ②参加气功,...【详情】
地址:浦东新区张杨北路583号
咨询电话:021-38870653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医院地址:浦东新区张杨北路583号(文峰广场往南100米) 无假日门诊
乘车路线:地铁六号线五莲路站下;
公交791,799,815,455,405路张杨北路五莲路站下;
公交大桥四线,716,85,981,783路张杨北路博兴路站下。
沪卫(中医)网复审[2014]第100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