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锦医堂中医馆

上海锦医堂中医馆

冬季如何服用浸泡的药酒

来源:上海锦医堂中医馆    发布日期:2016-12-09    免费在线咨询

  将中药的有效成分浸在酒中,即成药酒药酒有通血脉、行药势、散诸痛、祛风湿之功,是冬春季节调治进补的佳品。那么,怎样泡服药酒呢?

  先将买回的药材打碎或剪短择净后,再用冷开水浸湿,这样既可洗去脏物,又可防止药材吸酒太多。然后将浸湿的药材放在玻璃瓶或罐里,兑入白酒。一般药材与白酒之比为1:7~1:10,至少也应将药材全部淹没。最后,将口封严,每天摇动数次,以使药材的有效成分充分析出,浸泡半月后即可饮用。有些贵重药材,可将酒饮完后再浸泡几次。

  用酒浸泡中药材,可以浸出许多水无法浸出的有效成分,故药酒的滋补与治疗作用比中药煎剂疗效更好。但药酒毕竟不同于一般的酒,除滋补性质的药酒外,在规定的疗程和剂量,病愈后即可停止服用

  药酒在使用剂量上较小,可根据病人对酒的耐受力,每次服30~50毫升。不善饮酒者,可将药酒按1:1~1:10的比例兑在葡萄酒、黄酒或冷开水中,按量饮用。药酒中虽含有酒精,但浓度不高,服用量又小,一般不会产生副作用,少量饮用还使唾液、胃液分泌增加,有助于胃肠的消化和吸收。患有肝肾疾病、高血压、过敏性疾病、皮肤病者,最好不要饮用药酒,即使需要饮用时,也应将饮的酒按量兑加十倍的水,放在锅里煮一下,除去大部分酒气后再饮用。

  药酒有利于人体对药物的吸收,许多患者,特别是不善饮酒者担心醉酒,往往在晚上饮用。其实,从提高药物疗效的角度上来看,晚上服用不如白天服用效果好。

  药物的排泄有一定的昼夜节律,通常饮药酒,在体内清除和代谢的速度以早晨至中午最慢,加之肝药酶(一种存在于肝脏中的促进药物转化的生物催化剂)的活性也很高,此时血液中酒、药的浓度均很高,有利于发挥治疗作用。

  而在下午2点至夜间0点,酒精在体内代谢和清除速度最快,则血液中酒的浓度较低,此时肝药酶的活性最高(最高点在午夜2点),同时,肾功能的最高点在下午5点以后,下午至晚上饮酒,在体内排泄和代谢最快,不利于药酒发挥作用。故药酒最好在白天服用。




标签: 冬季 服用 药酒 浸泡

赵国定

上海锦医堂坐诊

主任医师 原黄浦区中心医院副院长 1969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医疗系,黄浦区领衔特色专科中医心血管专科…【详细】

劳继英

上海锦医堂坐诊

副主任医师 1975年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3年,从医经验丰富,具有深厚的中医理论、…【详细】

万健

上海锦医堂坐诊

副主任医师 出身于中医世家,自幼耳濡目染曾祖父衍习下来的祖传秘方,随后考入中医大学,进行系统学…【详细】

王群

上海锦医堂坐诊

副主任医师 副研究员 原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内科专家 从事中医与中西医结合内科临床医疗、科研工作…【详细】

朱良玉

上海锦医堂坐诊

主治医师 原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医生 上海雷允上、童涵春堂名老中医 上海中医药学会委员 海派…【详细】

崔继芬

上海锦医堂坐诊

崔继芬,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从事妇科临床工作二十余年,曾在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进修,跟随南京…【详细】

钟文华

上海锦医堂坐诊

擅长运用中医辩证施治的原则,对各种不孕症及妇科疾病进行确切有效的治疗,在本市和国内中医界有较高…【详细】

李作生

上海锦医堂坐诊

自幼从师学医,勤求良训,博采众长,临床经验丰富。以中医理论的五大支柱(砭、针、灸、药和导引按跷…【详细】

杨连利

上海锦医堂坐诊

1976年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曾任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委员和心病分会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大学临…【详细】

潘鸣

上海锦医堂坐诊

潘鸣,针灸科、疼痛科老中医,内科、皮肤科老中医,1958年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幼深受父辈祖传中医文化熏…【详细】

问:别把小儿肠胃炎当肠胃感冒

答:小儿肠胃炎通常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有时也会携带细菌,该疾病通常在10天左右不药而愈,但由于最初几...【详情】

问:更年期综合症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答:现实生活中工作压力大,心理负担重,以及情绪紧张的时候,人们往往容易生病,原因何在?医生认为,这就是...【详情】

问:预防失眠症要注意什么?

答:预防失眠症要注意什么? 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①以清淡而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饮食为宜。 ②参加气功,...【详情】

地址:浦东新区张杨北路583号
咨询电话:021-38870653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医院地址:浦东新区张杨北路583号(文峰广场往南100米) 无假日门诊
乘车路线:地铁六号线五莲路站下;
公交791,799,815,455,405路张杨北路五莲路站下;
公交大桥四线,716,85,981,783路张杨北路博兴路站下。
沪卫(中医)网复审[2014]第10092号